更新時間:2024-07-11作者: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大余中學創辦于1923年8月,始名“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學”,校址在今水城西城上路13號。1927年4月更名為“江西省立大余初級簡易化學工業科職業學校”,招收化工職業班。1937年8月停招化工班,復招初中班,稱“江西省立大余初級中學”。1941年增設高中部,更名為“江西省立大余中學”。解放后更名為“江西省立大余聯合中學”。1952年裁撤高中部,又改名為“江西省立大余初級中學”。1957年恢復高中部,改名為“江西省大余學”。1968年10月并入共大大余分校。1969年9月與共大大余分校拆開,改為“大余南安五?七中學”。1970年5月與大余化工廠掛鉤,更名為“江西省大余縣化工廠五?七中學”。1973年復稱“江西省大余中學”。校名共更改十四次。 首任校長李景飛。民國時期(1911年-1949年)歷任校長中,治校嚴謹、辦學成績卓著者,首推張廣鴻。他廉潔奉公,熱愛師生,主政十年,學校面煥一新。建國后,歷任校長中成績卓著者有呂忱華、朱光作、童譜安、李青。如今,經歷任校長和全體教師的辛勤耕耘,努力進取,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教學質量一直居全地市前六名。1985年被評為“文明學校”,2001年被授予“省綠色學校”,2002年被授予全國“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實驗學校。校園面積150畝,建筑面積28060m2,其中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綜合樓面積21036m2,師生宿舍面積9024m2。校園內古木參天,環境幽雅。近年來,校園進一步得到美化、綠化、亮化、硬化,有花壇28個,草坪10塊,校園面積2810m2。近八十年來,入初中部就讀者有25283人,入高中部就讀者有18823人。解放前本籍教師和工商各界人士很多是余中畢業的。解放后,造就的人才更多。從1957年至1966年,1977年至今,升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共有3862人。1982年以來,幾乎每年都要為大專院校輸送新生百人以上,特別是1999年以來,每年升入高等院校的學生都達四、五百人以上(每年參加高考大致在五百至六百人左右)。大余中學素以教學嚴、學風好著稱。大凡上課、早晚自習、復習、作業、測驗考試,都有具體規章制度。對學生有“日常量化管理”制度,對老師有“教學工作管理”制度。近年來,又在探索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學生智力和技能為目的的教學改革中,以及在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教改中,取得突出成績。近幾年來,教師發表于市級以上論文的共有116篇,獲市級以上論文獎的共有776次;學生學習成果在縣級以上獲獎和發表的,共有186篇次,參加省級數學、生物等學科競賽,28人獲省級以上獎,參加地市球賽、運動會獲獎共18次。學校目前有一個國家級課題,三個省級課題。校內圖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已有一萬余冊,日本侵略者侵占縣城,部分散失,僅余8569冊。建國后添購新書46648冊,報刊88種,并有古籍善本多種。理化實驗儀器,主要是建國后新添購的,現有28種3851件;生物標本183種192件,模型121種213件。另有電影放映機4臺,微機98臺,收錄機141臺,多媒體1套,各種錄音磁帶、錄像帶390多盒。理、化、生三科都能按要求開齊演示實驗,以便于師生隨時進行實驗或演示。2002年,大余中學有50個教學班,高中38個班,初中12個班,學生3618人。教職工208人,其中獲副高職稱的43人,特級教師稱號的1人。
地址:今水城西城上路13號
電話:0797-872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