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
2018-11-27
2018-11-27
2018-11-27
2018-11-27
更新時間:2018-08-15 19:42:00作者:李天揚老師
2018-11-27
2018-11-27
2018-11-27
2018-11-27
2018-11-27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所處位置劃定的,屬于陽歷的范疇。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于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署、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360度,以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以后每隔15度為一個節氣,其日期在陽歷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法的獨創,是我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之一。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 ,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 ),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 ”和“秋分 ”。在商朝 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 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淮南子 ·天文訓》,《史記 ·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 、四時 、八位 、十二度 、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 時,落下閎 將節氣編入《太初歷 》之中,并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于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 ,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 ,所以在公歷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