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2019-05-13
更新時間:2019-04-29 14:53:00作者:李一老師
2019-05-19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2019-05-13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一見鐘情有科學依據~
自古以來,人們對一見鐘情的愛情尤為向往,一見鐘情在許多文學著作和戲劇、歌曲中都不少見。但是,究竟為何兩人初見就能“一眼萬年”呢?一見鐘情的背后到底蘊藏哪些科學道理呢?今天,校園資訊網帶你來一探究竟。
首先,氣味和聲音是一見鐘情的原因之一。英國和波蘭研究人員在《心理學前沿》上發表報告說,氣味和聲音在第一印象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員解釋,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避免極端近親繁殖的需要,因此在尋找伴侶時,對方的氣味一定要不同于自己。另外,人們需要靠聲音來判斷對方的情緒狀態以及誰更強勢。
其次,“顏值”是兩人相愛的重要因素。荷蘭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其實在兩個人相見的最初,并不存在“愛”的感覺或者激情,所謂“一見鐘情”,倒是與外表上的吸引力存在極大關聯。
第三,當一個人墜入愛河時,文學家喻之為“被丘比特之箭射中”。其實,所謂的“丘比特之箭”,實質上就是人體內的“愛情物質”,又被稱為“戀愛興奮劑”。眾所周知,人們體內會分泌很多物質來應對日常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其中有多巴胺、胰島素、苯乙胺等。人們一見鐘情的瞬間,體內分泌的物質也會有所變化,其中苯乙胺最為突出,它是神經系統中的興奮物質,一旦遇到所愛慕的人時,體內此種特質就會起作用,對方一個動人的微笑呈現于臉上,一種暈眩感便可突如其來。
此外,也有生理學研究表明,人腦中和愛情相關的區域主要有3塊,一塊是腹側被蓋區(又稱多巴胺的精煉廠、愉悅系統或反饋回路),一塊是伏隔核(又名阿肯伯氏核,是次腦皮層中的反饋回路),還有一塊是尾狀核(主導行為模式和乏味習慣形成的區域)。人腦中存在一條“愛情生產線”:當我們與迷人的TA相遇,腹側被蓋區大量分泌多巴胺,高濃度多巴胺讓人感到極度快樂,甚至心醉神迷。這條美妙的神經信息會經過下丘腦傳遞給伏隔核針,并用多巴胺和血清素、催產素進行調制,寫入尾狀核。一見鐘情一旦被寫入尾狀核便很難消除,這就很好理解為何一見鐘情的回憶總讓人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