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2019-05-13
更新時間:2018-12-30 15:59:00作者:三水老師
2019-05-19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2019-05-13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佳節將至,“元旦”一詞的由來!你知道其意思嗎?
再過兩三天,一年一度的元旦佳節就要到來了,現在的元旦指的就是公歷的1月1日,也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比較有趣的就是由于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不同,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日期自然也有所不同。
而中國歷史上的“元旦”最初并非是現在的公歷1月1日,而是指的是夏歷(又稱農歷或者陰歷)的正月初一,后來也就是在辛亥革命后,當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說白了就是為了與世界接軌,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確定以公歷的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又被稱為“陽歷年”或“公歷年”。然而“元旦”一詞是我國的“土產”,雖然在中國農歷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歷的“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著2023年的到來,它只有“70歲”而已。
“元旦”一詞從字面上的意思也是蠻好理解的,在古時的中國“元”即開始,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之為“元”;“旦”則是一個象形字,也就是早晨的意思,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有現存文獻記載的):“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月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日、元正、元辰、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