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2024-03-20
2024-03-20
2024-03-20
2024-03-20
更新時間:2019-03-08作者:李一老師
2024-03-20
2024-03-20
2024-03-20
2024-03-20
2024-03-20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對于高校而言,因為開設時間長短不同、學科實力強弱、師資力量高下、研究領域差異,當然有所謂的“好專業”和“差專業”,比如眾所周知中科大的理科和哈工大的工科專業,實力都為社會所公認。對于考生來說,其實沒有所謂的“好專業”和“差專業”,只有適合與否的專業。適合考生的專業,對于該考生而言肯定是“好專業”;不適合考生的專業,即使其研究領域很寬廣、實力強、社會認可度高,對于該考生而言則是不利于自己未來發展的“差專業”。
所以,專業選擇時,首先要弄懂專業內涵,了解不同專業在不同大學中培養方向、培養模式、專業實力等的差異后(事實上相同專業在不同大學的對比可能更有效),再結合考生個體,通過對自身的性格特點、對哪一領域感興趣、突出的能力優勢在哪些方面、自己的成績層次等來進行分析,最終做出判斷和選擇。沒有明確自我認知、不顧自身特點選擇專業往往會導致進校后才發現所選專業不但與自己所想有差別,還可能完全不適合自己特點,甚至發現該專業的主干課程中,有許多都是自己的薄弱環節,學起來頭痛不已。
目前許多高校開放了進校后轉專業的政策。學校允許轉專業本意是一方面為了在錄取時,讓部分進檔考生避免因過分限制專業而失去被大學錄取的機會而設置的,是學校對考生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是從國情出發,考慮到前面已經提到的“孩子只管學習考試很難對自己進行準確認知定位,不知興趣和特長在哪”的現象較為普遍,給確有某方面特長或確實不適合學習錄取專業的孩子重新選擇的機會,體現了高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有一些考生、家長會持以“反正進校后都可以轉專業,那么隨便選一個專業就是了”的觀點而不重視在專業選擇中立足認知自我。事實上,雖然轉專業可以讓考生進校后換專業,但其并非一點門檻都沒有。常見的比如成績要在自己所讀專業中排名靠前,如果考生對所選的專業不感興趣或者沒有能力去完成相關課程,怎么可能取得較高的成績而獲得轉專業的資格呢?比如要想成功轉專業還要獲得轉入學院組織的測試和面試,在兼顧本專業學習時,還要對轉入專業的課程、知識進行準備,學生是否一定有成功轉入的機會呢?如果考生可以在志愿填報時,就通過對自我的認識和結合未來的規劃來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專業,何必去走“轉專業”這一彎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