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9
2019-02-21
2018-12-17
2018-12-17
2018-12-17
更新時間:2018-12-17作者:李一老師
2019-05-09
2019-02-21
2018-12-17
2018-12-17
2018-12-17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江蘇作為中國教育的一面旗幟,一直以來是教育改革的先鋒,江蘇省高考方案從2000年起,10年時間進行了4次改革。“十年四改”,改革的頻度不能不說高,改革速度不能不說快。快節奏的改革從某個方面也說明其中的不足尚在,幾乎是試探性的改革,也不能不說對考生的影響之大。
江蘇省高考方案“十年四改”,最近的一次改革是2008年。也被稱為08方案,即“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2000年之前,江蘇的高考方案與其他省份并無不同,均是采取文理分科的“3+2”模式。除語、數、外三門以外,文科考政治和歷史,理科考物理和化學。1998年,教育部推出“3+X”,“X”指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或綜合科目中的一門或幾門。作為試點省份之一,江蘇于2000年開始試行“3+小綜合”,文、理科各出一份綜合卷,考察科目分別增加了地理和生物。現在多省實施的3+文綜和3+理綜。文科為政史地3科,理科為理化生3科。但江蘇省理科考的是物理化學,文科為政治歷史。
但在2002年又改為“3+大綜合”。從“小綜合”到“大綜合”,方案設計者的初衷是全科發展。但實踐中,由于一次考6門,給學生和學校帶來了過重負擔。一位經歷過“02地獄模式”的江蘇考生回憶:“早晚都是語文、歷史、政治等老師輪番上陣,晚自修是九門課老師搶上。老師也不知道考什么,沒有重點劃就是全背全學。”有老師事后感慨,這是從教以來“最累的一屆”。由于考生和家長反對強烈,3+大綜合只存活了一年。匆匆忙忙的結束了,顯然這是方案設計者所謂能預料到的,期望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對于一個人來說,全面是有限制的,知識容量的巨大,不可能成為全才。從高中開始向某個方面發展是必然的。
2003年,江蘇再次改革。在相隔一年后,設計出“3+1+1”,主要克服3+大綜合的不足,這種非此即彼的做法顯然不可取。除語、數、外,另外兩門可以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門科目中自由選擇,其中一個“1”是報考高校指定的選考科目,另一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選。這種改革看似完整,克服了大的不足,也兼顧了高校的要求和考生的選擇權。但由于文理不設限,學校師資,設施限制,大多數考生還是選擇了偏文或理,這實際上與該方案貫通文理的設計初衷相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