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2
2024-01-02
2024-01-02
2024-01-02
2024-01-02
更新時間:2024-01-02 14:46:43作者:
2024-01-02
2024-01-02
2024-01-02
2024-01-02
2024-01-02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近期,“課間10分鐘”話題持續受到關注,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日前談到,“個別地方中小學生‘課間10分鐘被約束’的情況除了安全因素的考慮,有的也是受到場地限制的影響”,并針對運動安全風險問題強調堅決不能“因噎廢食”。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首席專家邊玉芳日前接受澎湃新聞專訪中介紹,從兒童健康發展的角度,設置課間10分鐘是兒童注意力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身體健康的需要,不管原因如何,“消失的課間10分鐘”現象不符合大腦發展規律、不符合人的心理發展需要,會對兒童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在專訪中,邊玉芳從“學習競爭文化”、教育“內卷”、家長的教育焦慮、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等多個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和見解。
她說,現在很多孩子每天從早到晚的生活變成了“吃飯-學習-睡覺”的循環往復,單調且無趣,覺得活著沒有意義。為此,她提出“要重構孩子童年生活”。
面對“內卷”“學習競爭文化”,邊玉芳認為,如果情況得不到改變,如果人們還熱衷于去跟別人比,在人口下降之后依然會存在競爭激烈和“內卷”的問題。
在邊玉芳看來,“每個人都是‘天選’之人,家長也應該把自己的孩子看作為‘天選’之人,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方面。”
邊玉芳強調,作為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去發現孩子的潛能,并支持孩子走向自己的“天選”之路。
以下為澎湃新聞與邊玉芳的對話:
設置課間10分鐘符合兒童大腦發展需要
澎湃新聞:近段時間以來,“消失的課間10分鐘”話題很受關注。你怎么看待“消失的課間10分鐘”現象?
邊玉芳:要設置課間10分鐘,這是因為人的注意力是有周期的,我們無法長久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研究顯示,兒童保持注意力穩定的時間短,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長。
所以,設置課間10分鐘讓孩子們起來動一動、換換腦子,讓孩子不將注意力長久集中在某一件事上,這是由孩子的認知特點決定的。同時設置課間10分鐘也能避免讓孩子因久坐導致的健康問題風險,因此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另外,課間跟同學聊天、游戲,進行一些同伴交往,享受生活的樂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意義重大。
澎湃新聞:在“消失的課間10分鐘”現象中,你怎么看家長和學校管理者這兩個群體的心態?
邊玉芳:大家有一些說法,比如:安全問題——學校怕學生在吵吵鬧鬧中意外受傷,甚至發生踩踏事件;一些大城市的學校運動空間不夠;有的老師拖堂占用了課間時間。
很多學校管理者為了把學生安全傷害降到最低,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限制學生課間10分鐘的活動。
有些孩子因家長對安全問題的考慮,對孩子學習的過分關注,而習慣了課間不出教室。現在的家長與以前家長的心態也不太一樣。我學生時代家長都很信任老師,甚至老師要打要罵都行;但現在很多家長看不得孩子受一點傷害,見孩子出一點狀況家長就會受不了。
因此,當下需要家校達成一些共識——比如如何看待同學間的小打小鬧、正常的爭吵,以及一些避免不了的無心之過,并配合采取一些措施,使課間10分鐘發揮好使孩子大腦得到休息,促進孩子各方面發展的作用。
課間可以讓孩子們做一些活動量小的活動,我們小時候會跟同學跳橡皮筋、跳跳格子,這些活動都挺好的;甚至哪怕伸伸懶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也挺好。如果害怕出安全問題,可以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比如課間提前為下一節課做準備,加強上下樓以及運動、游戲期間的安全教育。
澎湃新聞:在“消失的課間10分鐘”問題中,家長和學校擔憂的安全隱患問題真實存在,應該如何去排除安全隱患,真正解決問題?
邊玉芳:首先要考慮安全隱患是由什么造成的。如果是學校的欄桿不太牢固,或者樓梯、樓道比較窄,學生擠來擠去存在危險,可以去排除下隱患。如果有些隱患是受條件限制排除不了,可以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和規則訓練,比如上下樓梯有序靠右走。
我們不能把各種問題混為一談,因為安全教育沒做好而“因噎廢食”,因為安全需要就去犧牲孩子的課間10分鐘。為學生提供安全的環境,是學校的分內職責,解決問題宜疏不宜堵。
學習競爭文化不利于個人成長、國家發展
澎湃新聞:除了課間,現在很多孩子平時被學習填滿了,又累又“卷”,處在一個很不快樂的狀態。
邊玉芳:最近我常說,要重構孩子童年生活。因為現在很多孩子從每天從早到晚的生活變成了“吃飯-學習-睡覺”的循環往復,單調且無趣,所以現在很多孩子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教育部明文規定,小學生要睡滿10小時,初中生要睡滿9小時,高中生要睡滿8小時,但實際上現在很多孩子睡不滿這么多時長。
各種研究已經證明,睡眠對孩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對他的學習,還是對心理健康、大腦發育、長身高長體重都有好處,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何況孩子不只有學習,還有多方面的成長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得有歸屬感,尤其是家的歸屬感。然而我們有些家庭并不那么溫暖,親子關系不好,孩子對家的歸屬感不強。其次,孩子在學校以班為榮、以校為榮的這種歸屬感也很重要,包括孩子是不是能有一個社團好友圈,也很重要。
對孩子來說,小時候家對他最重要,上幼兒園、特別是到了中學生之后,同伴交往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除了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外,還有一個基本的成長需要是要讓孩子有勝任感,一定要幫助每個孩子找到他與眾不同的方面、擅長的方面,讓他能感受到: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有我自己的價值的,某項別人做不了的事我能做得好。
當下的問題是,一方面是孩子學習的時長很長,甚至還要上課外班;另一方面,現在孩子的學習環境中還存在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學習競爭文化。適當的競爭無可厚非,但當把競爭文化變成唯一文化、大家爭得“你死我活”,就非常糟糕了。
這種把學習作為唯一生活方式、唯一能夠去做的事、唯一方面的競爭,把同學都看成競爭對手的競爭狀態,對個人心理的成長、人格的豐盈,乃至國家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從另一個角度說,當前的評價方式還需改變,如果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孩子,而不是永遠用學習成績上的多一分、少一分來評價。
不只“問題孩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澎湃新聞:現在有不少中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前段時間媒體報道,有些醫院兒童精神科“爆滿”。
邊玉芳:我關注到了。開學是一個轉折點,孩子經過一個暑假或寒假的休息后,臨開學時,家長和老師都會說“你要盡快收心”,給孩子提很高的要求,讓孩子來不及有一個心理狀態的過渡期,就會出現適應性問題。比如:剛開學一段時間不適合學校生活、不想上學,甚至出現一些極端事件。
開學確實是一個特別要關注的時間點。但并不只有開學這個點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平時也要關注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如,孩子是不是自信,人際交往能力如何,情緒狀態好不好,有沒有焦慮情緒,有沒有抗挫折能力。
澎湃新聞:不同年齡的孩子的心理狀況差別大嗎?
邊玉芳:總體來說,孩子年齡越大,出現的心理問題相對會變多。有研究發現,青少年兒童極端事件,絕大部分發生在初中階段。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初中是發生極端事件量最高的,其次是高中,再次是小學。
早些年小學一般不會出現極端事件,但現在也會有一些極端事件發生在小學,學生的心理問題目前有呈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
當然,中國兒童青少年極端事件的比例相對來說還是非常低的,我們要重視這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關心所有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每一個孩子從小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并不是等孩子有了問題才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獨特之處
澎湃新聞:現在很多家長也很焦慮,比如擔心、在意孩子中考過后上不了高中。
邊玉芳: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人人都上清華北大,那肯定也不合理。
我們有些家長賬算得不太清楚。假如,當大家都去讀北大經濟系、清華經管系時,我的孩子去做烹調,或者學汽修,也許未來的生存空間也會很大。社會是多元的,我總認為我們每個人只要在自己的行業里能做到比較好,無論是在哪個行業,都能夠安身立命。
孩子怎么樣才能更有把握考上北大清華呢?這里面也有些家長賬算得不清楚。假設一個孩子在北京可以上A、B兩所學校,A是全北京最好的高中,A校考北大清華的人很多; B校也有考得上北大清華的人,但沒有A校這么多。如果一個孩子能以一個比較靠后的成績去A校,很多家長一定讓孩子去上A校;但可能這個孩子去B校成為佼佼者,反而考上北大清華的可能性會更大。
澎湃新聞:實際中,還有些孩子明明成績還不錯,但讀到初中甚至臨近中考突然“躺平”了,不愿參加中考想去職業中學學習,家長因而變得很焦慮。你怎么看這類問題?
邊玉芳: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試著去接受孩子的選擇,因為這時候也許是孩子在心理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也可能是他突然決定換條路走,想去學一技之長。如果是前者,需要多加關注孩子狀態,給予孩子支持鼓勵;如果是后者,說明孩子是健康正常的,應該尊重孩子,或者用一些好的方式讓孩子去接受父母的觀點建議。何況現在職高也能參考高考,未來也有機會讀研或者考博,父母不必過于焦慮。
這段時間因為《埃隆·馬斯克傳》在中國發行,有很多人跟我討論資優生問題。馬斯克是世界首富,也是對人類未來會有巨大影響的一個人,但他獨特的成長經歷不可復制,且如果這個社會人人都是馬斯克,那也是可怕的。
事實上,資優生的培養對家長和學校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他們腦子很靈活,會覺得周邊的人都很無聊,可能跟同學也聊不到一塊。就像我們常說的,上天給你開了一扇窗之后,會關上另一扇窗,所有事都有它的兩面性。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賦,就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存在困難。
我希望,從事餐飲業的是那些真正喜歡廚藝、喜歡烹調,愿意給我們創造美食的人;環衛工人是能在清潔方面做得特別專業的人,而不是需要學歷很高,甚至會解數學物理難題的人。世界多姿多彩,不同行業所需要的人才標準也不一樣。
我們不是人人都能成為馬斯克,但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是“天選”之人,家長應該把自己的孩子看作為“天選”之人,相信自己的孩子都獨特的方面。
父母要做好榜樣,陪孩子找到自己的“天選”之路
澎湃新聞: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自己很難去發現孩子的“天選”之路到底是什么。
邊玉芳:這可能正是我接受這個采訪、談話這些話題的原因。作為長期關注和研究兒童成長領域的學者,我希望家長們能把觀念扭轉過來。
有一個說法:基因決定一個人的上下限。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如果讓孩子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去努力,成效肯定遠不如讓他去自己擅長的方面努力。
教育的作用是讓我們發揮潛能,更好地接近上限。實際上,大部分人沒有達到自己的上限。我們不能自己都沒考上北大清華,卻一味要求孩子要考上北大清華。我也不認為我們的孩子只有學習一條路。
當然,這不影響我們去讓孩子知道,北大清華有很好的專業,如果能考上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如果孩子自己愿意并有能力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當然也是非常好的事。
我一直在說家庭教育有8個字、4個詞:第一個是“榜樣”,父母要承擔的第一個角色是做孩子的好榜樣。比如,有的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自己卻天天捧著手機;教孩子要誠實,自己卻撒謊,這就是沒做好榜樣。
第二個是“陪伴”,尤其是在孩子0~6歲階段,陪伴特別重要。陪伴就是跟孩子在一起,和他一起做有意義的事,多親近自然,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
第三個是“發現”。我們陪伴孩子一路成長的過程,要去發現孩子的潛能,發現孩子適合做什么,陪他去找到一條自己的“天選”之路。
最后一個是“支持”,當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天選”之路時,父母要去支持他。
如果競爭文化仍在,人口下降不能解決“內卷”
澎湃新聞:現在有些人認為,一代人會比一代人會更不幸,因為一代人會比一代人更“卷”,現在的孩子就從小“卷”學習了。
邊玉芳:這個事要分開來看。一方面,人的社會化過程確實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被拉長。因為社會越發展進步,對社會人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要求會越高。
但另一方面,說到“內卷”,我們要反對人為增加的不必要的負累。我前面提到反對惡性的學習競爭文化,是因為有些是本不需要卻被人為加進去的東西。
在心理學上有“150%原理”,即我們學習時,如果剛學會時是100%,那稍微再鞏固一遍,達到150%的水平,效果最好。但如果已經達到150%了還要不斷努力去達到200%,可能只是在浪費時間,甚至效果適得其反。因而對學習來說,可以適量刷題,過度刷題則沒有意義。這種人為加上去的過度的無用功應該被剝除。
澎湃新聞:也有人認為,等到人口降下去之后,競爭就沒那么激烈了,教育“內卷”也就沒那么嚴重了。
邊玉芳: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如果大家仍處在過度競爭環境中,即使在一個只有兩人的密閉空間里,也可能爭斗不已。
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去看待這些問題,只要我們還去跟別人比,只要我們還覺得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人少了也依然會去競爭、會去做區分。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的狀態是,不管在什么工作崗位,都是可以享受工作的樂趣,都能找到價值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去享受吃到美食的樂趣,享受四季花開花謝的風景,甚至從一杯平淡的白開水中感受淡淡的甜味。這種平淡生活中的美好隨處可見,但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難以感受到這些?
是因為他們從小就不曾去留意過這些東西,如果孩子從小在跟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長大,有著對探索大自然的熱愛,對運動、勞動的熱愛,身心會比較健康。
抑郁、焦慮不等于抑郁癥,不要去夸大
澎湃新聞:近些年積極心理學開始受到關注,您覺得積極心理學能消除或者減輕孩子面對巨大競爭壓力時產生的焦慮與痛苦嗎?
邊玉芳:積極心理學就是培養人積極的心理品質。如果能培養出孩子積極的心理品質,孩子就會擁有自信、樂觀、有心理彈性等好品質,讓我們無論處在何地、面臨任何困難時都能勇于面對。比如,一個有心理彈性的孩子面臨挫折時是有絕地反擊的能力的。
我特別想強調一點,大家不要一講到心理健康教育,就覺得針對的是那些有問題的孩子。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不是要像弗洛伊德那個時代一樣,要去治好有神經官能癥的人,我們更希望每個人有積極、樂觀、自信的心理品質,以及抗挫折的能力。每個人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要把積極心理的培養當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點。我們是要讓更多的人快樂幸福生活,而不僅僅是去預防抑郁癥和自殺問題。
澎湃新聞:您覺得什么樣的人生才算快樂幸福?
邊玉芳: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人生中從事的職業就是自己的興趣和潛能所在,同時能享受平凡生活的快樂。就像我熱愛孩子,我也有相關科學研究能力,所以我走了一條一輩子研究兒童青少年成長之路。
這個時代需要馬斯克,也需要很多的平凡人。我們人來到世上走一遭,既是來完成我們要完成的使命的,也是來好好享受我們的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