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2019-05-13
更新時間:2019-05-06 14:43:00作者:李一老師
2019-05-19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2019-05-13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夏后來引申出“大”的意思,《爾雅》中說,“夏,大也”,《春秋左傳正義》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那么“夏”又是怎樣從“中國之人”“大”變成夏季的代名詞呢?成書于東漢末年的《釋名》中說,夏季的“夏”是假借。這一說法得到不少人的認同,但也一直有人反對。
一個最明顯的理由是,如果“夏”的本義是“中國之人”,那就說明,“人”“中國”這兩個概念出現的時間,要比四季的概念出現得更早。這顯然缺乏說服力。所以明代出現的《正字通》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說法,“古先有四時之夏,余義皆假借”。
隨著古文字研究的深入,也有現代學者提出,金文中的“夏”字,上半部分是人的頭部、雙臂,但下半部分的字形,除了腿和腳之外,還有一個農具的形狀,這意味著,“夏”并不只是“中國之人”,而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中國之人”,這和中國數千年的農業文明相吻合,同時也能從中找到“夏”假借為“夏季”的源流,因為夏季正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時節。不過,這一說法得到的認可度并不高。
立夏的典故 子貢的故事
《太平御覽》中說,“立夏日,清明風至,出幣帛,禮諸侯”,意思是掏出錢來,與諸侯結交。這里講的是易經八卦,引申出“王當順八風,行八政,當八卦也”。然而,卻也牽出一位古人的故事,也就是子貢。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是最富有的,《史記》中記載他“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意思是他做駟馬高車,往來煊赫,每到一國,以絲綢錢幣結交諸侯,諸侯都以平等之禮待他。司馬遷認為,孔子之所以名揚天下,子貢是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說起立夏,還有一個傳承頗久的奇怪傳統。在江南,立夏時有“稱人”或者說是“秤人”的習俗,每逢此節,家家用大秤秤人。至立秋日,又秤一次,以觀察夏季體重的變化。有句古詩就是說這習俗的:“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
相傳,這一習俗出現于三國時期。傳說諸葛亮收服孟獲之后,令他每年立夏來朝拜蜀主阿斗。后來阿斗被晉國所俘,孟獲仍堅持不懈,因擔心晉國虐待阿斗,每次去都要稱一稱阿斗的體重。晉武帝為了安撫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糯米飯香甜,阿斗每次都多吃,孟獲秤人,體重也就上去了。
此外,還有一種傳說,稱當時劉備之妻孫夫人曾帶阿斗到江東長住,臨行前稱了阿斗的重量,此后每天這一天再稱一次,寫信告訴劉備,以示自己盡心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