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2019-05-13
更新時間:2019-05-06 14:43:00作者:李一老師
2019-05-19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2019-05-13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關于立夏的知識
夏早日初長,南風草木香。今天3時3分迎來夏季第一個節氣——立夏。“夏”有“大”的意思,萬物從此皆長大。雖然春天的腳步漸行漸遠,也許會帶來些許的感傷,但萬物生長的夏天來臨,更會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何為立夏?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的形成歷史
節氣是中國獨有的歷法,在節氣中最重要也是最早形成的,就是“四時八節”。“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則指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節氣是氣候變化的節點,也是人們生產活動變化的節點。古人認為“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所以“八節”才是節氣中最重要的。
四時八節是在什么時候確立的呢?有學者提出,西周,或者西周以前的商代,是沒有夏季的。那時候只有春秋兩季,沒有冬夏。冬夏最早出現,至少在周代以后,現代學者王力、作家流沙河等都持此觀點。
可以確定的是,至少在春秋時代,就有了明確的四季劃分,成書于春秋的《詩經》中就曾多次描繪夏冬兩季的景色。
而“立夏”這個節氣的確立,大約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古人認為,夏即是大的意思,立夏時節,春天播下的種子,已經開始長大。所以,立夏是農業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節點。《禮記·月令》中記載了周代立夏的禮俗:
提前三天,主管祭祀、歷法的官員就要向天子稟告,三天后就是立夏了。到了立夏那天,天子乘紅車、騎紅馬、打紅旗、穿紅衣,率三公九卿及各大夫,到南郊舉行“迎夏”之禮,還歸之后,封賞諸侯。
在整個農歷四月,天子會派出官員巡查天下,勸農力桑,繼長增高,不起土建、不征發徭役、不砍伐樹木。以保證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