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2019-05-17
2019-05-14
2019-04-24
2019-04-24
更新時間:2018-09-26 22:10:00作者:三水老師
2019-05-20
2019-05-17
2019-05-14
2019-04-24
2019-04-24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觀看永遠在路上心得體會(二):
8集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攝制組先后赴22個省(區、市),拍攝40多個典型案例,采訪7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干部,采訪周本順、李春城等10余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該紀錄片昨日播出第二集《以上率下》。
反腐大片再度上映,其收視率也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對反腐的關注、對清廉的期盼。這幾年來,紀檢監察部門一路拍蠅打虎、一路“直播戰況”,八項規定的落實和官場作風的好轉已經有目共睹。而更令人高興的是,反腐敗的力度并沒有因為已取得的輝煌戰果而有所衰減,作風建設并沒有像以往的一些整治、運動那樣一陣風就過去,而是一向在路上、一向在前進。
在這部專題片的第一集里,提到了1945年黃炎培和毛澤東之間知名的“窯洞對”,也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問題。
當時,黃炎培說歷朝歷代都是“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但是等到環境好轉了,就會“惰性發作,由少數演變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而毛澤東聽了這番話后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執政黨要跳出“歷史周期律”,而作風建設同樣如此。這幾年來,反腐敗工作的確是“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但是當成績顯現、官場環境好轉之后,可能也要應對“惰性發作”的“周期律”怪圈。從這個角度來說,“永遠在路上”的片名或許正是對這一問題最好的回應:我們需要作風建設,更需要這樣的建設永不懈怠,一向堅持。
在紀錄片當中,周本順懺悔說,“我做夢都沒有想到我會落到這種結局,我從小吃過很多苦,是從貧寒之家出來的,從小就痛恨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貪官,我感覺這是一個莫大的悲哀。”
谷春立也說:“走到這天是我沒有想到的,走到這天我也十分痛悔。”最初,谷春立只是沒把吃請應酬當成大事兒,但最終從吃企業的飯、用企業的車,走到了收受賄賂為企業辦事的境地。
這些絕沒想到自己淪為貪官的貪官,其實也是在用個人經歷證明著“周期律”--他們為官之初,也都曾聚精會神、一心做事,多以才能做出成績而身居高位,但是為官日久就往往會放松警惕,給腐敗入侵以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