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更新時間:2019-04-30 14:27:00作者:李一老師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適用話題】
虛榮心 引以為戒 端正教育理念 堅持立德樹人規范內部管理 改進工作作風 老想出神童是“病”,不敬畏真相是病入膏肓聽任“神童”的故事到處流傳,也會在扭曲社會價值觀的同時,加劇社會公眾的教育焦慮公眾有質疑,至少說明可能哪里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尤其要抱著謙遜、審慎的態度反思問題任何回應,都應該基于嚴肅認真調查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固執己見,繼續信口開河近幾年“神童”傳說有絕跡的傾向,除了大人們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虛榮心有所轉移這個因素外,還因為公眾對于智力見識與努力、環境與教育等有了更客觀的認知一再出現的“神童”,不僅會對具體的當事人產生實質性傷害,也會影響一個社會正常的人才養成機制與一個被早早榨干、思維和想象力都已定型的“神童”相比,一個健康、活潑、充盈著生機與活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希望
【素材銳評】
對“神童”的懷疑反映出教育認知的變化
放在十幾二十年前,互聯網不像現在這么發達的時候,這樁“神童”造假的行為,很容易被當真——整個證據鏈看上去“非常完美”:當事“神童”接受采訪言之鑿鑿,地方最權威的文教管理部門公開發文宣傳,再加上跟風媒體的片面報道,不少人不但會深信不疑,還會以此為榜樣,向自己的孩子進行灌輸。
這次的“神童”鬧劇,之所以這么快被戳穿,一是因為現在的社交媒體,有了很強的自凈能力,謊言的生存時間越來越短,網友僅僅通過公開的郵件截圖以及相關的學校、機構名稱,就發現相關證據漏洞百出;二是人們對待“神童”傳說,已經有了足夠的免疫力,可以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神童”,人造“神童”已經基本不具備弄假成真的土壤了。
這種理性眼光的形成,建立在懷疑的前提下,也有基本的常識作支撐。現在的孩子,終日接受各種智能設備的影響,所接觸的信息量與掌握的知識技能,都遠超過去的孩子。“六歲設計關閉學校電腦程序,八歲建博客并自主研發《開放式云計算平臺》”,這種語焉不詳的說法,給人造“神童”提供了很大的浮動空間,如果能夠獲得接入許可,再借助智能設備與軟件,許多孩子都能做出“神奇”的操作,如此說來,豈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個“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