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更新時間:2019-02-25 11:41:00作者:三水老師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第五,罵題式的反向思維:能夠不“聽”嗎?
反向思維是一種否定式思維。但并不是把話題一棍子打死。語文的命題多是經驗性命題,這種命題并不是非白即黑,它是有彈性的。這就像白骨精,它是多變的。白骨精一會兒是少女,一會兒是老婦,一會兒是老頭;孫悟空打它之前,它是固體,一棒下去,它又成了氣體,變成一股青煙飛走了。語文的經驗性命題,有時候就像白骨精。“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對的啊,有些自卑的人,由于受到某次偶然的成功的刺激,越來越興奮,越來越自信,于是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更大的成功,這說明“成功是成功之母”也是對的嘛。
經驗性命題是訴諸經驗,而不是訴諸嚴格的邏輯。這為罵題式的反向思維提供了空間。但一旦我們準備罵題,就得慎之又慎。孫悟空是反對白骨精的,白骨精是個命題,孫悟空準備罵題。孫悟空那么厲害,他也性急,主觀上是想把白骨精一棍子打死的,但是你知道的,他一共打了三棒。
所以你要仔細研究打死白骨精的棍法,要研究如何去罵題。不要奢望一下子就把話題顛覆。顛覆是要講方法的。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我們非得要“聽”呢?能夠不“聽”嗎?
這個時候,特別要注意,別一棍子打死!你絕不能說:我們就是不要聽,就是要閉目塞聽,最好耳朵里再塞上一個耳塞,萬事不擾心,多爽!如果你這么說,說明你不是過于愚蠢,就是過于偏激。別里科夫先生的耳朵不是塞上了嗎?他因此就萬事不擾心了嗎?別里科夫把自己裝進套子閉目塞聽,但這種不“聽”能夠否定“聽”的意義和價值了嗎?別里科夫作為希臘文教師,他學習希臘文的時候難道不需要“聽”嗎?把自己的耳朵塞起來,只能避免“聽”的發生,但不能消解“聽”的價值。
讓我們再次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么我們非得要“聽”呢?能夠不“聽”嗎?
是的,并非我們總是非“聽”不可。例如流言蜚語,例如說三道四,例如機器的噪音,例如政客的叫嚷,例如專家的扯淡,例如走狗的狂吠。但這些只能證明“聽”與“不聽”的選擇性,而不能證明“聽”是無意義的,比方說,我對大家精辟而富于溫情的勸誡,那可是不能不“聽”的啊。
這就迫使你進一步思考。如果你繼續思考下去,則可能想到下面三點。孫悟空打了三棒,這三點也算是三棒。這三棒能夠較為有力地證明:“聽”是有局限的。請注意——我們不是說“聽”一定就是錯誤的;我們只是說:你們不要以為“聽”多么的了不得,我們不能止步于“聽”,應該超越“聽”。如此而已。
1.就客觀事實而言
任何創造,都不是“聽”來的。人類中所有的先行者、先知先覺者,都有對“聽”的拒絕。
2.就一般事理而言
(1)“聽”到的信息未必可靠和真實,言語具有欺騙性,不代表真確的事實,所以不能過于信賴“聽”。眼見為實,百聞不如一見。
(2)“聽”是被動的接受,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主動判斷,即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僅僅被動地“聽”,就是被別人牽著鼻子。
3.就“聽”自身的局限性而言
(1)“聽”只是接受信息的眾多方式之一,是不充分的;而且,不正確的“聽”,反而干擾正確的思維和判斷(“走你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即屬此例)。
(2)即使是真確的知識,單有“聽”也是無法充分掌握、消化和內化的。止步于“聽”的學習不是正確的學習,實踐才是知識和真理的標準。
(3)即使是正確的意見,是否真的被“聽”了,不能用“聽”來證明,而要用行動和效果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