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更新時間:2019-02-25 11:34:00作者:王新老師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7
2019-05-16
2019-05-16
為孕期-6歲胎嬰幼兒提供科學教案和樂學教法,致力于培養有益于孩子終身發展的習慣與能力。
承載“讓天資彰顯,讓望族傳承”的重大使命,
通過經典教具(胎教、語言人文、數學、英語、百科五大內容板塊)和輔導體系,
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讓孩子輕松贏在起跑線上。
材料作文沉寂一段時間之后重返考場,雖說文體自選,但還是偏重于寫議論性的文章。一篇優秀的議論文除了要有深刻的主題、清晰的結構、飛揚的文采外,還需要對事例進行引用以及分析的藝術。只要我們這些“巧婦”巧運用、妙分析事例,就一定能烹制出誘人的佳肴,譜寫成優秀的華章。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多年教學實踐和閱卷感受談一點對事例巧引妙析的技巧,以使我們的文章從眾多考卷中脫穎而出,熠熠閃光。
一、引用事例
引用事例以證明、闡析道理,這固然很重要。如果我們在陳述事例時改變一下常規的敘述思路,就能夠迎來一片新天地。古人講“文質彬彬”,那么我們就從“文”和“質”的角度談一點巧妙引用事例的技巧。
(一)文采引例
有的作者在陳述事例時語言枯燥乏味,讓文章因之減色,實在令人惋惜。如果我們在敘述事例時,巧妙地扮靚所用事例,就能使文章的語言閃爍出熠熠光彩,給人清風拂面之感,何樂而不為呢?
1、參差句式
我們根據表達內容的不同需要,有變化地、豐富地使用不同句式,以變換節奏,可以使語言抑揚有致。變化而不呆板,豐富而不單一,能綜合使用各種句式引例,文章既搖曳多姿,又瑯瑯上口。例如一位考生在闡述“適合,才是最好的”這一主題時,例舉了唐山十三兄弟。他這樣寫道:
蒼鷹自在地翱翔,因為它有適合自己飛翔的雙翅去搏擊天空;駿馬奮力奔馳,因為它有適合騰奔的雙腿來馳騁草原。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唐山十三兄弟,千里奔波,不是歸途;雪中送炭,不是親戚;出手救援,不是鄰居;迅速行動,不是命令。在他們心中只有適合災區才是最好的。
2、設問句式
運用設問句式自問自答,既能有力地凸顯文章的觀點,又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闡述“拼搏方能成功”時,舉了鐵人王進喜的例子,他這樣寫道:
是誰?讓自己的畫像和雷鋒、焦裕祿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誰?讓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外國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誰?連續打破鉆井的紀錄;是他,號稱鐵人的王進喜。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3、排比例舉
我們別出心裁地用排比句的形式列舉一組素材,讓這些事實“勝于雄辯”,不但會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而且會更有力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一位考生在闡述“適合自身才是王道”這一主題時,他這樣寫道:
一部《時間簡史》詮釋了史蒂芬?霍金這位嘔心瀝血的科學家的整個生命歷程,一部《人間喜劇》演繹了巴爾扎克這位孤獨而熱烈的老人的全部心聲,一部《史記》升華了司馬遷這位受宮刑的老人的尊嚴,他們都因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而成功。
4、名句串聯
名句串聯,就是將一些名言名句、詩詞歌賦按照需要鑲嵌在文句中,串聯成文,造成一種前呼后應、排山倒海的氣勢,給人一種驚艷華麗之感。例如一位考生在闡述“適合,才是最好的”這一主題時,列舉了陶淵明,他這樣寫道:
你知道自己不擅耍權術,不擅行走于仕途,終于有一天,你背上屬于你的包裹,喝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酒,走在“實迷途而覺返,覺今是而昨非”的路上,來到屬于自己的那片菊花園中,過著“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生活。陶公,你找到了適合你自己的道路,你成功了。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四種引用事例的技巧,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重復使用,以避免敘述事例的單調性。
(二)個性引例
一個高中生掌握一定的素材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對素材要有獨特的感悟與加工能力,寫出個性化的材料。如果運用時沒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感悟,就會成為閱卷老師唯恐避之而不及的“陳詞濫調”,味同嚼蠟的“雞肋”,文章因之減色。
1、多維審視
多維審視就是多角度挖掘材料的內涵、寓意,尋找材料之間的交叉點,對材料進行邊緣化處理,寫出個性化的材料。例如司馬遷受累于李陵一案,我們對此多維審視如下:
例1: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司馬遷受累于李陵,就算死,也不枉一個錚錚之臣,但他選擇生,讓朋友親人都感到難堪的生。也許只有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才能證明這一行為的價值:雖斗轉星移,仍不失為與日月爭光的鴻著巨篇。有一個“退麝臨巖”的故事,當麝鹿被獵人追趕至巖邊時,它會將麝香取出,還與大地。司馬遷隱忍痛苦,開后世史書先河,無異于將自身寶貴的“麝香”交還于中華文化。
例2:李陵被俘降敵的消息傳來,朝堂上下瞬間凝固了。“你們還有什么話說?”朝堂上,劉徹目掃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覷、唯唯諾諾;或言李陵該千刀萬剮,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當劉徹對這樣的看法瞇目點頭的時候,我們的太史公站了出來。他敢在萬眾一聲的局面下說公道話,講出真話。劉徹震怒了,結果一個血性須眉變成一個不男不女的“太監”。可在我們老百姓的心目中,你依然是一個敢說真話的男子漢,一個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男子漢!
同是寫司馬遷受累于李陵一案的素材,不同的是例1寫出了司馬遷“死,可以明志;生,則可以踐志”,例2寫出了司馬遷“敢說真話”。這樣,我們多維審視素材,使其擁有了鮮明的特色。
2、合理復活
很多素材所寫的人物往往是粗線條的,只是對人物的輪廓做一個概述性的介紹。對這些素材,我們可以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運用想象,合理地去復活人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決不能為復活素材,而違背事實,牽強附會主題。例如莊子,他的故事就有“鼓盆而歌”“莊周夢蝶”“濠梁之辯”“釣于濮水”等。我們可依據文章的主旨,靈活變通素材并進行敘述、描寫、議論,達到應有的目的。例如一位考生在闡述“全面誠可貴,適合價更高”這一主題時,復活了“釣于濮水”這則素材,他這樣寫道:
莊子因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而坦然生活。茫茫大霧中,依稀看見一葉扁舟,一位老人正持竿垂釣,他就是放棄楚相于不顧的莊子。河水湯湯,莊子靜坐,臉上掛著微笑,他清楚自己不是當官的人選,要不然,今天所看到的莊子將是一位官場中的莊子。非寧靜無以致遠……他走適合自己的路,過著淡泊寧靜的幸福生活。
我們在不改變原作主要內容的前提下添枝加葉,合理復活材料充實文章的內容,“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就會寫出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佳作。